索引
有些时候,人们会因为「服从权威」而执行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。米尔格伦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,他想知道人类面对权威时会服从到什么程度?因此设计了以下实验:
Milgram experiment
米尔格拉姆实验又称权力服从研究(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)
Milgram将受试者分成两两一组,受试者以为自己参加的实验是「测试体罚对于学习的效益」,他们用抽签来决定在实验中扮演的角色。
角色有2种:「老师」??与「学生」??。虽说如此,但事实上所有的签都是被动过手脚的,所有的受试者都会抽到「老师」角色,「学生」则是由研究人员扮演。
在研究中,「老师」会看着学生被绑在椅子上,手上贴上电极片,若老师对此有疑虑,实验人员则会告诉他们,这不会造成永久影响。
然后老师会被带至隔壁的房间,跟学生分开,只透过耳机与麦克风联系。
透过耳机与麦克风,老师会向学生出题,若学生回答错误,老师就要依照实验人员的指示给予学生愈加强烈的惩罚——电击! ⚡
第一次的电击是15伏特,每次再递增15伏特。根据电击装置上的标示,到了420伏特则已达危险程度,而450伏特则无字说明,而仅仅以XXX作表示——意味着被电击者无生还可能???
实验进行着,研究人员扮演的学生故意时不时答错题目,让电击的伏特数持续上升。
到了300伏特,学生就不再透过麦克风出声,老师能听到的声音仅有来自隔壁房间墙壁的敲击声。
老师通常会向实验人员询问意见,并得到坚定的回答:「若再过10秒钟没有回答,请再给予下一阶段的电击。」
或许你会以为,在此情况下受试者很有可能像乃哥一样「不录了!」并退出实验,但事实上没有人退出,
40个受测者里有26个(近3/2)继续实验到无人生还的450伏特,仅3/1的人终止实验。尽管每位老师们冒汗、发抖、紧握拳头,更甚至紧张到大笑,都还是继续给予学生电击惩罚…
研究的结果令人意外,大多数人在面对权威时,似乎很难「拒绝服从」!
Killing of Peter Fechter 事件
二战后,柏林被划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,1949~1961年间,约有350万东德居民、波兰人与捷克斯洛伐克人从东柏林逃到西德和其他西欧国家。直到1961年柏林围墙建立后,还是有五千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,但也有人数百人因此死亡跟受伤。
1960年起《开枪射击令》生效,东德边防军允许对非法越境者开枪射击。后续研究者还发现一封1973年10月的命令中,东德守卫被告知尝试穿越围墙的人为罪犯,并且需要开枪射击:「使用你的武器时不要犹豫,即使违反边境禁令的是一队妇女和儿童,这是叛徒们常用的策略。」
在长官的命令下,数十年间企图从边境逃走而被枪杀的人有近百人。
1997年3月,两名开枪的东德边防士兵罗夫·费特列治和艾力·薛伯分别被判刑20和21个月,原因为并没有「尊重生命」,他们看似有选择余地,可以打伤逃往西德的士兵而非击毙。
但在看过米尔格伦的服从实验后,我们能有另一个观察的面向,
当事者真的有清明选择的可能吗?
他们的认知是不是已经被服从权威这个框架给束缚了?
决定人会服从的原因
- 与受害者的物理距离
- 与权威人士的物理距离
- 权威的本质或合法性
- 从众团体支持
在米尔格伦实验中,当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物理距离越近时,加害者的服从性会变低。
当「实验参加者(老师)」看不到「学生」时,60%的人服从实验人员的命令。
老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房间,能看见学生时,服从实验的人降到40%。
如果老师要亲手将学生的手放在电击板上,才能完成电击时,只有30%的人会服从到底。
在米尔格伦实验中,当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物理距离越近时,加害者的服从性会变高。
当实验人员用电话下命令时,只有21%的实验参加者会完全服从;
当实验人员在同一房间,面对面形下达命令时,有63-65%完全服从。
当加害者觉得权威人士的合法性越高时,服从倾向就会越高。
米尔格伦实验中,一开始不是在耶鲁大学,只是在附近的一个城镇,只有48%的人服从命令。
在另一个版本的实验中,实验人员找借口离开实验室,并叫一个附近的「店员」来下达命令,结果有八成的人拒绝听从指令。
在另一个版本米尔格伦实验中,受试者是三人一组参加研究,三个人一起当老师电击学生,如果有人一起反抗研究人员拒绝电击,有90%的受试也会一起反抗。
Hofling hospital experiment
面对权威时我们常常选择服从,尤其是权威的合法性越高的时候,越容易听从指示,就像这个在医院所做的研究:
首先,研究者查尔斯在医院的药房放置名为Astroten的假药,而实际上系为葡萄糖片,对人体并无害。
接着请人假冒医师,打电话给22名正在值夜班的护理师,指示护理师给予特定病人服用20毫克的药,并说明此为紧急事件,将在10分钟后赶至医院,届时再签署投药之相关文件。 ?
药瓶上写着:「Astroten,5毫克。最大剂量10毫克,不得超过指示剂量。」
显然地,来自电话的医生指示超过了药瓶上的警语,而现场又因为值夜班的关系,没有其他人员,该怎么做,只能靠你自己决定!是投药还是不投药? To be or not to be?
实验结果是,22名护理师中有21名根据指示投药,过程中并未有所抗拒。
有11名表示自己其实有注意到剂量的限制,其余则没有注意,但认为既然是医生的指示,那就没有问题。事后更表示,直接听从医生的指示是正常的作法,所以跳过了确认医生身分、考量医院不得听从电话指示的政策、检查药品有无授权等动作,并表示:「不奉令行事会惹医生生气!」
是你的话会怎么做呢?如果是我,若确认过该药品是有经过授权,尽管注意到药瓶上的警语,我依然会选择听从指示。毕竟,医生都说明是紧急情况了!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情况下,听从指示似乎是最好的选择,否则若因为自己而延宕了病人服药的时机,责任终归是要回到自己身上的。看来服从权威以保命,可能深深刻在我们的DNA里面,不特别去觉察,是很难跳脱这个框架的。